最近的几年时间里,总有不少孩子玩家长手机产生高额消费的新闻出现在大众视野里。前几天,一则"以为孩子上网课,结果花了一万多"的新闻中,孩子就是拿着平板打游戏,并在游戏里进行了充值。看完这个新闻很多网友觉得,孩子之所以能花这么多钱,还是因为家长在使用密码支付的时候,不小心被孩子看到并记住了。那么,以后一刀切地不让孩子玩手机,就好了吗?
在很多家长看来,陪伴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麻烦的事,所以就将手机随意交给他们玩耍以"图个清净"。可是小编觉得,在家庭教育环节,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式,如果不能及时陪伴和引导,就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而在这些新闻里的另一个主角——游戏,它们也并非什么洪水猛兽。如若合理利用,可以很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,提升表达能力,帮助他们在学校内和同学展开交际——因为游戏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,就像当年的小说和漫画书对于我们一样,想象一下,假如当年我们不看电视不看小说不看漫画,是不是和同学们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了呢?
像上面这个采访里,备受学生爱戴的90后班主任王老师,就是跟学生一起游戏,然后获取了信任,随后带领班上同学实现了真正的劳逸结合。并让全班的孩子从成绩倒数,一跃成为年级优秀班级。除了融入孩子的世界,这位班主任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"签订契约",班主任负责跟家长沟通,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,孩子必须保证学习要认真,要进步。
这种"签订契约"的方法,其实也非常适合家庭教育,除了口头协议/手写约定,家长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第三方小工具,来帮助管理。近几年来,包括腾讯、网易在内的大公司,都有推出过类似的产品,比如前段时间刚刚迎来三周年的"成长守护平台",家长们只需打开微信就可以关注,然后利用它进行孩子游戏账号的绑定,成功后就可以实时监督孩子的游戏状态——登录时间、游戏时长、充值消费等等。
从2017年诞生至今,"成长守护平台"已经从"实用的工具类产品"进化为"公益性产品",有着不错的口碑和效果,有些被绑定的孩子都很感恩它的存在。
就像这次疫情使用手机/电脑上网课,我们可以发现未来世界必然是需要这些先进的东西的。而孩子们如果能正确地使用这些电子科技,做到劳逸结合的同时,也能成为跟同学们有无限话题的"校园达人",岂不是两全其美?而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由家长去引导,大家说对吗?